时不我待谋发展,只争朝夕马蹄疾。回首2023,全市上下,百舸争流,矢志奋楫,成就显著。
行走在通辽大地,一个个产业集群加速聚集、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一项项改革举措不断推出……从目之所及到身之所感,这片热土正在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谱写高质量发展高潮迭起的新篇章。
2023年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聚焦落实“五大任务”、办好“两件大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砥砺奋进 果硕年丰
这一年,通辽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完成林业生态治理201万亩、天然草原保护修复200万亩,通辽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这一年,通辽粮食总产达到189亿斤,实现“二十连丰”;玉米单产刷新东北春玉米区百亩田、千亩方和万亩片纪录。
这一年,通辽肉牛存栏380余万头、育肥30余万头,育肥和屠宰规模大幅增长,“通辽肉牛”品牌价值稳居全国畜产品公用品牌首位。
这一年,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签约落地,全年累计签约千万元以上项目599个。
这一年,通辽大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累计开复工工业重点项目236个,蒙东风电装备制造基地20个关联项目全面开工建设,82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
这一年, 新增外资企业10家,9个旗县市区实现出口全覆盖;蒙东智慧分拨中心、集丰粮食中转物流中心、多式联运海关监管场所启动运营。
这一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城市、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城市、自治区网络货运试点城市、2023中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城市等荣誉花落通辽。
强市之业 成于实干
这一张张成绩单来之不易。我市强化“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用项目建设蓄足高质量发展后劲。
在首届零碳中国通辽绿色投资大会、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恳谈会等30余场次高规格招商推介会中给出了通辽答案。北京、合肥、杭州、无锡、石家庄,一座座城市见证了通辽推进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的诚意。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我市立足绿电资源优势,抢抓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机遇期,依托增量配电网、源网荷储等绿电就地消纳路径,有重点、有聚焦、有针对性招引项目,全力打造低电价成本“洼地”。重点围绕玉米生物科技、绿色铝镍硅、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九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集约集聚招引项目落地。
这一年,我市抢抓政策机遇,切实把政策变成思路、把思路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项目。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做大工业体量,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年内投产项目7个,已具备风电主机1300套、叶片1000套、塔筒1000套、机舱罩2000套产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已初具雏形;天恩液流电池生产线及储能集成项目产品下线,为全区第一台全钒液流储能电池产品。
——铝镍硅新材料产业向下游延伸,旭阳新材料年产5000吨铜金粉和20000吨铝膏、创新轻量化年产10万吨交通运输轻量化铝合金零部件、经安不锈钢酸洗等项目进展顺利,中玻2×1200吨/天光伏玻璃项目获批落地。
——玉米生物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年内新增5家规上企业,梅花生物25万吨苏氨酸、24万吨合成氨项目建成投产;开鲁原料药产业新增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非那雄胺等成品药产品,填补了我市玉米生物产业没有终端成品药的空白。
……
所有的新引擎,都已全速开动,显示出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城市升温 幸福加码
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感。老百姓的好日子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翻开2023年的民生成绩单,一串串数字真实有力,花园撷英,足以窥豹。
1至11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转移农牧民就业43万人。增加学位3000个、园位1140个,有效缓解城市城镇入学、入园学位不足问题。新建图书馆分馆51家、文化馆分馆35家,增设24小时自助图书服务点9处,群众身边的公共服务随处可见。
全市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04个、9969户,涉及6个旗县市区。全市完成1500余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筹建工作,完成投资超过1.5亿元。
建成运营“一件事一次办”审批管理系统,累计办理事项4.6万件。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3%和7%。
全市医疗机构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率达到80.38%,新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0个;新建乡镇级养老服务设施50个,村级养老服务设施378个,改造农村互助幸福院20个。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通辽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通辽新篇章。
记者 郭晓玲 摄影 张启民 王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