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担当铸就“三北精神”——科尔沁沙地闪耀绿色“双子星”(下篇)

通达融媒 2024-09-03

曾经,“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地,沙化严重,植被稀少,风沙肆虐,满目疮痍。

如今,驱车飞驰于科尔沁沙地,新绿飞扬,大地尽斑斓,令人陶醉。

绿了科尔沁,白了少年头。几十年来,赤峰、通辽两地一代又一代治沙人艰难跋涉、鏖战风沙,推动科尔沁沙地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这片沙地涌现出的治沙标兵、造林模范不计其数,他们挥洒汗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最美”当代愚公

7月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布力彦嘎查,草木葱郁,生机盎然。在一片绿洲中,一个蹒跚的身影正在逐棵查看随风摇曳的树苗,他就是穷尽半生斗黄沙的“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唐八十。

“不治沙,子孙后代没法活。”布力彦嘎查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因连年干旱和过度放牧,导致80%的土地沙化,风沙肆虐、沙逼人退成了唐八十对那个年代最深刻的记忆。

1987年,唐八十卖掉家里的200多只羊,买了2万多株树苗,带着妻子搬到沙窝子里开始造林治沙。来回200多里路,他自己赶着毛驴车把树苗拉了回来;没有水就自己打井,挑着桶挨个给树苗浇水;怕牲畜祸害树苗,不知道栽下了多少根水泥桩,500亩沙地全部围上了铁丝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唐八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向国家要一分钱,草库伦从80亩到600亩,再到现在的8500亩,在茫茫沙海营造出一片绿洲。

三十余年来,从最早的黄沙漫漫到如今的绿树掩映、花果飘香,唐八十将原来的“沙窝子”变成了“世外桃源”。直到今日,回想起那些艰辛岁月,这位73岁的老人依然热泪盈眶,“当年条件的艰苦、治沙的劳累、周围人的不理解,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留给子孙一片绿水青山。”唐八十动情地说。

同与风沙“较劲”三十余载的唐八十相比,通辽市奈曼旗的“林二代”孙国宏是防沙治沙战线上的“新兵”。

2015年,做生意有些积蓄的孙国宏回到家乡成立自己的林沙产业公司,加入了熟悉的造林治沙队伍。

打小耳濡目染,苦是孙国宏对治沙造林的第一印象,但有些难他还是头次遇见。2015年,他中标了常兴穿沙公路两侧治沙护路工程一个流动性最强、起伏最大、最难治理的标段。“当时我看着一望无际的流动沙丘,就问自己这样的条件下造林能成活吗?流沙能治住吗?加上管护难的事实,心里一下没了底,甚至有些后悔,才知道治沙造林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孙国宏回忆道,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中标了就得硬着头皮干。工程初期,工人和车辆进出工地都成了难题,一场大风就能把路全埋上,孙国宏就和工人搭帐篷长期驻扎在工地,在施工的一年里,孙国宏和他的队伍相继克服了苗木运输、整地、栽植、浇水、抗旱、管护等难题,造林成活率超过合格标准,成功将白茫茫的明沙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

关关难过关关过,开局就啃“硬骨头”的孙国宏越战越勇,近10年来,累计造林绿化面积达到10万亩。

相信,很多人和记者一样,问了孙国宏相同的问题:放下逍遥自在来钱快的“老板”不当,把大把的钱和精力投到风险大、回款慢的造林治沙上,整天风里来沙里去的图什么?“我的父辈就有很深的林业情缘,如今我也算是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让这份情怀延续下去。”孙国宏这样回答。

“最美”林草专家

当采访组乘坐的汽车飞驰在科尔沁沙地腹地,目之所及的每一分绿意,都来自进与退的抉择、封与放的博弈、沙与草的较量。郁郁葱葱的柠条、坚韧挺拔的樟子松、纵横交错的灌木带……无不凝结着赤通两地林草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33年奋战在造林治沙一线、每年180天奋斗在沙地里、累计参与治沙造林面积达50多万亩……几个数字就勾勒出了陈学勋这位林场场长的绿色情怀。

1991年毕业于赤峰农牧学校林果专业的陈学勋加入赤峰市敖汉旗造林治沙大军,敖汉人民在风沙线上创下世界瞩目的绿色奇迹,陈学勋也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快速成长为行家里手,现担任敖汉旗三义井林场场长。

“科研是要问需于林草事业,了解绿色发展需要什么,自己的工作才有更明确的方向。”陈学勋说,立足赤峰地区实际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是他的工作之道。

多年来,他和团队创新和推广林业科技成果25项。他主导钻研的“中国沙棘快繁育苗及丰产栽培可持续经营技术推广研究”,2012年被赤峰市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3年获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二等奖。2014年至2016年,他组织完成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中国沙棘快繁技术推广示范》,培育沙棘雌株苗木100万余株。

用心耕耘、热血浇灌,把智慧和汗水洒在科尔沁沙地上的陈学勋,不是个例。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生态脆弱。当地坚持走既要生态效益,又要经济效益的路子,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培植“绿色银行”,蹚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被果农们亲切称呼为“塞外红之母”的通辽市林科院副院长王宝侠,不仅解决了苹果抗寒育种“卡脖子”问题,同时深入林业生产一线,研究出“塞外红”苹果种植的“通辽模式”,让小苹果变成了大产业。

“王院长,我家果树生病了……”从春季剪枝到夏季病虫害防治,王宝侠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每天都要解答果农们上百条疑问。

为果农增收致富,王宝侠倾注了全部的青春和心血,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各地的果园里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几棵果树加上周围聚集的果农们,就是她的田间课堂。

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通辽市“塞外红”苹果在生产上由小到大,从选育成功到通过国审,栽培面积已发展到30万亩,丰产期可年创产值30多亿元,这其中王宝侠功不可没。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帮助果农解决一些问题,让成果帮助果农增收致富,是我做‘塞外红’育种和新技术推广的初衷和动力。”王宝侠如是说。

奋斗的路上不孤单。陈学勋、王宝侠只是赤峰、通辽科尔沁沙地里奋斗的科研工作者的代表,他们奋战在沙地里无怨无悔,把科研论文写在科尔沁沙地上,造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最亮”党徽闪烁

盛夏时节,采访团走进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樟子松、油松、五角枫等树木郁郁葱葱,水草拥簇下的中心湿地碧波荡漾、水鸟翔集。

草原是努古斯台项目区的底色。但在白音淖尔嘎查党支部书记哈申额尔顿的讲述中,1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地草场退化、黄沙肆虐、人畜矛盾突出,土地沙化率一度高达80%,于是一场当地群众团结一心、艰苦治沙的奋斗历程就此展开。

在这场沙地综合治理的浪潮中,白音淖尔嘎查犹如一朵浪花。2014年,白音淖尔嘎查被纳入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范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对于旗里的决定,习惯了传统放牧方式的牧民并不理解,“草场禁牧,家里的牛羊咋养”“牛羊饲草料咋保证”……大家议论纷纷。

“举个例子,包干珠加布家有30头牛,现在的牧草只够夏季吃俩月的,膘情上不去,再加上买草料的花费,一年的收入并不多。”嘎查“两委”反复召开村民大会,引导大家认识超载过牧的危害,嘎查里40多名党员带头将家里全部草场流转,并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全嘎查67户的草场顺利流转。

现如今,草场还是那片草场,牧民只是有了新身份。“我们建起了肉牛养殖小区,所有牲畜入小区,肉牛收入增加,现在每家还发展庭院经济,每户管护草场也有收入,可比以前只放牧赚得多了。”哈申额尔顿告诉记者。

科尔沁沙地东缘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生动故事,在科尔沁沙地西缘有着时间更久、更为感人的呼应。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有一个名叫红星的嘎查,之所以被称作红星,不仅因其名为乌兰敖都的汉语意为“红星”,更因为这里有一支70多年来敢为人先、勇挑重担的基层党组织,如红星一般照耀着广袤的草原。

在乌兰敖都畜牧业合作社纪念馆内的根登老支书故居里,跟随现任党支部书记苏和巴特尔的指引,我们也走进了岁月的深处。1951年春,接受组织指派的根登,在茫茫黄沙中艰难跋涉50里到嘎查筹建党支部,并任党支部书记。从此,周边散居的18户牧民聚居成乌兰敖都嘎查,在根登的带领下走上了齐心协力治沙、同舟共济致富之路。

40多年时间里,根登带领大伙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牧业合作社,并开始改造家园,没有水源就和大家一起打井,在一次次植树种草失败尝试中,最终成功种下抗沙植物800亩,又在沙漠上完成造林1000亩,终于将流动沙丘改造成为优良草牧场。如今,根登老支书虽已去世快30年,但他的宝贵精神被嘎查党支部和一任又一任党支部书记传承了下来,不断书写着新的绿色故事。

近年来,当地探索出“开通穿沙公路——进行网格治沙”的沙地治理模式。在修建穿沙公路时,需要占用几户牧民家的草场。刚开始这几户要求的补偿款数额很高,施工面临困难。在赤峰住院的老牧民那存乌力吉回来了,他用老支书常常讲的一句话——治沙是为我们的后代谋福利,给自己儿子和其他几户牧民做通了工作,使得穿沙公路顺利施工。

近年来,依托沙地资源,乌兰敖都嘎查党支部流转15户牧民的沙地,整合各类资金500多万元建设了宝门银沙海生态旅游景区。自开业以来,年接待市内游客2万余人,实现毛收入1000万元,企业盈利30万元,30多名当地牧民稳定就业。

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在变化的时间里是延续不变的坚守。一个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一位位尽心竭力的党员,擎起了鲜红的党旗,擦亮了胸前的党徽,构筑起风沙线上一道道坚实的“红色堤坝”。

林树春、宝秀兰、苏振泉、席根小、贾志文、百顺……在科尔沁无边的沙窝窝里,一代又一代治沙人传承弘扬着的“三北精神”,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感动与震撼。他们矢志不渝地拼搏,让治沙精神犹如迎风生长的樟子松,根扎得越来越深,枝叶越来越繁茂。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赤峰、通辽两地的人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出应有的贡献。

通辽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朝东 邵南 管炜 贾雪 张启民

赤峰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江平 李震宇 张斐然 宋玉静

来源:通达融媒 编辑:张剑锋 一审:马洪霞 二审:王星 终审:阿力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