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内蒙古“粮仓肉库”更丰盈——亮丽北疆 奋进通辽系列报道之一

通达融媒 2024-09-11

开栏的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

75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本报即日起开设《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全面展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现全市上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通辽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75载栉风沐雨,75载春华秋实。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牧业是固国富民的战略产业。75年来,我市农牧业走过辉煌发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不断“升级”的农牧业大市正向着农牧业强市迈出铿锵步伐。

种好“通辽粮” 丰盛“中国碗”

金秋九月,通辽大地田畴似锦、大地流金,处处是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在开鲁县小街基镇先锋村的耐密宜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耐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与推广示范区,无人机正在进行飞防作业。看着丰收在望的玉米,村民刘建强感慨不已:“现在种地采用的是密植技术,亩株数达到6500株左右,产量比原先提高百分之五十以上。”

我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我市玉米小面积示范田最高产量1439.40公斤/亩,千亩方最高产量1246.65公斤/亩,万亩片最高产量1183.47公斤/亩,分别创造了东北春玉米和自治区小面积、千亩方和万亩片最高单产纪录。

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大责任,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建高标、强科技、重服务、提单产、扩总量,持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多年来粮食产量稳定在180亿斤以上。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89亿斤,占全区总量的23.88%、全国的1.36%。其中,玉米产量181.9亿斤,占全区的28.6%、全国的3.1%。2024年,全市推广玉米密植高产水肥一体化面积661万亩。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市始终坚持调结构、促转型,全力推动粮食单产再提高,高质量打造“内蒙古粮仓”,让“中国碗”装上更多“通辽粮”。

通辽肉牛好 通辽好牛肉  

日前,第十七届(2024)牛业发展大会在通辽举行。来自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委厅局、兄弟省区市、国内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领导,国内的肉牛产业专家学者、行业协会负责人和有关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共襄中国牛业发展盛举、共话中国牛业振兴盛事。

通辽市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有着“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的美誉,发展肉牛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资源优势。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见行见效,我市坚持世界眼光、地区优势,将肉牛产业作为全市主导产业来抓,量质并举、速效并重,举全市之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据行业统计,2023年,全市牛存栏达385.8万头、出栏140万头、牛肉产量2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04%、11.37%、13.36%,种质资源、养殖规模、交易数量、品牌价值等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持续抓好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行动计划(2022—2025年)》《扶持政策》落地见效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考察调研,印发了《2023年通辽市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通辽市2024年全面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行动方案》,明确了任务目标和主要工作,方案配套10个子方案,形成“1+10”肉牛产业年度工作体系。

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整合投入涉农项目资金9.65亿元,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强化金融支撑,全市“惠农e贷”“肉牛创业贷”等肉牛产业融资产品近40种,肉牛产业贷款余额231.9亿元,同比增长25.2%,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增速10.5个百分点,有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品牌是农牧业发展的核心标志,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重要引擎。在2023年7月召开的中国·通辽区域品牌联合发布会暨招商推介大会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辽农品”正式亮相。品牌广告语为“生态通辽、绿色农品”,表达了通辽农畜产品通过“通达辽阔”的道路通往千家万户的美好愿景。

千里沃野,叠翠流金,“粮仓”更实,“肉库”更足。我市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粮食安全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持续提升重要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让“中国碗”里的“通辽粮”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记者 杨永娜 图片 张启民

来源:通达融媒 编辑:王星 一审:沙仁图雅 二审:张剑锋 终审:阿力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