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空心村”“留守村”日益增多,“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日益凸显。
开鲁县高标准农田耕基好、农机服务组织多、机械化作业程度高,该县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探索整县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多环节托管模式,为农户提供从种到管、从技术服务到农资供应的“保姆式”服务。有效解决了土地“零碎化”、生产“低效化”、劳动力“老龄化”难题,夯实了维护粮食安全基础,加速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农户土地实施托管后,统一采购种子、化肥、农药至少可降低成本支出10%,大型农机连片作业可降低成本8%,实行社会化服务全流程托管农户每亩可节省直接成本40元以上,而且不必购置农机,每年可节省养护费用1万元左右。
合作社根据玉米产业生产环节,列出托管项目清单,通过“合作社+农机手+农户”“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及土地入股型托管等多样化的托管模式,替农户种好“舒心田”的同时,还让农户种地务工两不误,使群众既享有农业收益,又能外出务工赚钱。吉日嘎郎吐镇1038户群众托管土地后,前往北京、天津等地长期务工人数多达500余人,年创收2000万元以上。2023年,全县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释放劳动力近10万人次,比推行托管服务前增加了3万人次。
开鲁县是我市探索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一个具体实践。2024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决策部署,以土地整合、规模经营为基础,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已落实社会化服务面积858万亩,服务组织达4500个。
聚焦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我市印发《通辽市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通辽市2024年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社会化服务工作方案》等,明确重点工作内容,并将年度任务列为“五大任务”重要内容,纳入旗县和部门年度考核体系。
2024年全力推进80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社会化服务全覆盖,计划到2026年新建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600万亩、改造提升600万亩,同步推进已建成60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规模化经营,实现1800万亩项目区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我市通过宣传政策、讲述典型案例、倾听农户声音、面对面答疑解惑等方式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全市共组织召开部署、培训、推进和调度会议328次,培训乡镇苏木场111个、嘎查村1709个,培训干部、技术员、村两委、公司、合作社和农户等3.6万人次,整乡镇推进社会化服务25个,整村推进338个,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858万亩,服务农户数量达到19.5万户,同比2022年、2023年服务面积分别增长61.9%、47.9%,服务农户数量分别增长56.8%、45.2%,示范区农户接受社会化服务程度达到100%。
为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我市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先后制定《通辽市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行动方案》《2024年培育扶持农业服务业主体发展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将示范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与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有机融合,积极引导外地企业在我市注册公司,扶持本地企业整合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形成一批规模性服务主体。统筹整合各类服务企业、合作社、技术推广、金融保险机构、粮食仓储购销企业等400余家主体成立服务联盟,搭建高质量服务交流合作平台,汇聚各类农牧业资源要素,开展专业化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加快促进我市农牧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5月31日,通辽市农牧业社会化服务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是在通辽市农牧局(乡村振兴局)的指导下,由通辽市广联农机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两宜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化现代农牧业(内蒙古)有限公司等多家涉农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发起成立的。
联盟成立后,积极探索多元化服务“新模式”,全力打造服务领域“新标杆”,努力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我市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农业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主体参与土地经营,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集中连片开展生产托管经营,推广“企业+村集体+农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以及服务联盟、联合体模式,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体,实现农民有增收、嘎查村有收入、社会化服务组织有盈利的三方共赢局面。
6月17日,全市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现场观摩会召开,现场会重点观摩了科尔沁区丰田镇哈拉满罕村、科左中旗敖包苏木朝伦敖包嘎查、科左中旗舍伯吐镇特斯格艾勒嘎查、科尔沁区钱家店镇项家村。
这四个嘎查村是我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在智慧化建设、产前产后延伸、服务模式多样化、技术集成推广方面的成果展示,是对各地推进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社会化服务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四个嘎查村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对全市各地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起了示范作用。
下一步,我市将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造现代农牧业强市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和坚实保障。
记者 王晓飞